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

飞机庆生



还记得2007年的冬天,我领着一伙人准备从东北大连飞往吉隆坡中转深圳。在机场准备登机时,才发现名单上有两位客人在当天过生日。由于时间少过24小时的关系,已经来不及在机上安排蛋糕给客人。唯有带着遗憾登记,当时还责怪自己,为什么那么鲁莽大意。登机后,我就立刻请示座舱长,是否能为2位寿星在飞机上庆生。后来,座舱长表示因之前没特别要求,所以机上没有准备。不过她表示,她能为两位寿星做生日卡,然后要求全体空服员签名及写上祝福语,但必须要我完全配合。这一下,我可放下心头大石,总算找到方法与客人庆生。
首先,我必须确定两位客人的名字及座位号码,然后写上交给座舱长。接下来,座舱长与一班空服员“落手落脚”把生日卡画好,一下商务舱的鲜花,一下经济舱的白纸大家忙得不亦乐乎。一会儿,一张漂亮的生日卡就诞生了。座舱长告诉我,等一下机舱运动的环节时,会把卡交给客人。
大约十分钟后,动感的音乐在机舱内响播起来,座舱长也做了简单的汇报,邀请机上的乘客配合做机舱运动,站在机舱后的我还是第一次那么可笑的画面。这一下来,机舱又回到一片热闹。机舱运动结束后,接下来就是类似中学时代的手语表演,这次是播放柔情的音乐。正当大家陶醉在柔情的手语音乐当中,座舱长拿着两张走向两位寿星,献上全体空服员的祝福,而客人脸上却露出意外的惊喜,一直还没回过神来,有一位还感动得流泪。而我站在机舱后,把这温馨的一幕幕印绕在脑里。后来我经过那两位客人的座位时,他们用力的握着我的手,也非常感激我这独特的安排。虽然小小的卡片,但从客人感激的表情看得出来,那一段旅程将令他终身难忘。

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

人间伊甸园-卡布里岛(Capri)









我的梦里,曾经出现远离大陆的小岛,深蓝的海水波光粼粼。白色的小船快速地行进,岛上一片白墙绿树,当地人民生活是那么如梦如幻。。。直到年少的时候,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卡布里「Capri」这地方,我才恍然大悟,世界真的有那么一个童话般的地方。

在南意之行,除了拿波里,卡布里岛是我旅程的重心,毕竟有机会到“梦境”的地方感觉确实很美好。翻开史书,除了把我深深吸引的,还有一大群卡布里岛“粉丝”,当中的佼佼者是古罗马大帝奥古斯,他也是深深被岛上的风光吸引着,想尽一切办法将那不勒斯海湾外的伊斯基亚岛做交换,把卡布里归纳古罗马版图内,当然他是有私心的,把这座海岛当作自己的避暑山庄。从那时起,美丽的卡布里开始传开出去,神秘的面纱是那不勒斯湾人所追捧,而小岛的旅游业就开始逐步发展起来。直到今天,随着意大利旅游的日益升温,这里更是成了游客们意大利旅游线路的常见游览景区之一。

那天,我到拿波里码头买了一张前往卡普里岛的船票,开始32夜海岛海岛之旅。拿波里每天都有十多趟往返船只与水翼船前往卡布里大海岸码头(Marina Garnde)。登上白色的船只,我找了一个露天的站位,欣赏外面的景色。当船一离开码头,开始在这世界最美海湾之称的那不勒斯湾乘风破浪,渐渐地身后的拿波里在火山的衬托下更显得立体秀丽,让人不禁陶醉于迷人的地中海风光之中。这时候,我掏出MP4 听歌,开是一段地中海“游船河”。上午的阳光映照海上,点点细碎金光,吸引着船舱的人上来甲板看海景,透心凉的海风更让人舒服至极,有昏昏欲睡的感觉。这样要命的迷人景致,真会让人错觉随时可能有天使在天边乍现。耳边轻柔奔放音乐,眼前是无与伦比地中海景观,叫人难忘。

接近一个半小时的航行,终于看到汪洋中出现一座海岛,意味着卡布里岛已抵达。船只靠近码头时,更让人看清庐山真面目,山体基本是悬崖峭壁与岩石,因此被称作“地中海的珍珠”。在汪洋中出现一个这样风景秀丽的小岛,更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于抗拒探索的美丽,船慢慢停靠在富有特色的主要港口。一下船,很多环岛游览的广告,说明这码头是乘船环绕海岛观光的出发点,其实乘船观光是游览卡布里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,游客可以最直接地方式欣赏到海岸线上那混杂在一起的悬崖峭壁、洞穴和多岩石的海垛。

走过长长的栈道,找到前往岛上小镇的巴士站,弄清楚旅舍的所在地,就跟着当地人排队等巴士。卡布里岛上有两个重镇,分别是卡布里和阿纳卡布里,昂首仰望两个小镇就建于陡峻的峭壁上,不禁让人心惊肉跳,古代腓尼基人在悬崖上开凿了777级台阶,游人至今仍可以拾级而上。但由于台阶过多难于攀登,人们清寒是愿意乘坐巴士,沿着悬崖峭壁上开凿修建的公路上去。

这时候,小型的巴士姗姗来迟,一众挤了上去,巴士就开始往陡峭的山路行驶。该死的司机明知山路狭窄,还拼命快速行驶,基于熟练的关系或对地形也了如指掌。车厢左右摇晃,乘客们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当巴士攀爬到一定高度时,眼睛从窗口往下一望,万丈悬崖之下就是茫茫大海,卡布里的美不经意就溢露在众人眼前,天边的辽阔剔透的地中海已经呈现出数不出不同层次的蓝,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人人都争来看它一眼。同时,我也妒嫉了,觉得上帝偏袒的地方,把所以美好的事物都给予了这座岛!简直这叫人还没离去就让人想念的地方,看了这天堂般的海岛谁还会甘心情愿回到平常纷繁世界中呢?

最终,待到平安地驶到山上以后,人们才一块石头落了地。巴士停在卡布里镇,我收拾了心情下车,因为旅舍就在这座人口只有万余,面积仅逾10平方公里的小镇。而巴士接着就会往另外一个小镇阿纳卡布里(Anacapri)出发,据说阿纳卡布里相对卡布里要安静一些。那里有最著名的景点是《圣米凯莱的故事》作者的住处,还有圣米凯莱别墅。小地方找到旅舍,绝对是件很轻松的事。经过街道两旁排列着咖啡馆、纪念品商店和漂亮的时装店,旅店就在小巷内,安顿了家当后,我开始探索这小镇的美丽所在。

发现卡布里之美,首先走向小镇西侧到炫目的Piazzetta,一直看到山崖边,就会看到之震慑的景色,由约十个发夹弯组成的崖边步道Via Krupp,一边是由三座海上石礁组成的Faraglioni,加上远处紧抓住悬崖的别墅群,真是叫人惊叹得说不出话来。那一刻,那一幕把卡布里岛堪称海上仙境,确实一点不为过。要是一直往下坡路走,就会到美丽的沙滩。 我扶着栏杆,身后是热闹的小镇,眼前是惊涛裂岸的大海和岩石,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雾,成群海鸟飞来飞去,偶尔发出一些叫声,更衬托了无敌海景的空寂。

其实卡布里岛上的生活是休闲的,夏日几乎每天都是风和日丽。白天的卡布里岛是很安静的,清晨的街道上更是宁静,家家户户都漆上洁白色,每当走过时,我都希望自己是它的主人。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,两旁是橄榄与香草,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,也许是梦境的感觉。空闲就流连于各家商店,没有任何的拘束感,就好像是在邻居家串门般自然。

卡布里岛因地处地中海,自然在这里的日出与日落是非常美的,在这里有必要挑一天早起,散步到PUNA TARAGRA酒店,那里是卡布里岛最好的观赏日出的地方。这里的酒店是五星级的,其观景平台位置极好,几乎位于山顶处,视野也不错。要不是走到山崖边,静静地等待东方升起的那一抹火红,之后将整个海面以及山脚下的悬崖染成金色。

翌日,我决定到阿纳卡布里走走看看。从卡布里镇到阿纳卡布里的路更陡峭,远方的海平面以及山脚下的海滩均历历在目,沿途有大片的橄榄树林、柠檬树,将所有别墅围护其中,有着世外桃源般的隐秘。它要比卡普里村安静,因为毕竟多别墅区。到达阿纳卡布里镇上,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漫步在碎石路上,让人心情愉悦。路边的小店门前挂满柠檬,不时看见当地妇女在倚窗哼着小曲,正在榨着柠檬汁酿制柠檬甜酒,充满南国风情。

沿着指标,到了升降椅站。那是前往附近索拉罗峰的最高点观看更壮观的全景,这座海拔1932英尺的山峰也是卡布里的最高点。一场来到,当然要到上到最高点。坐上滑雪场式的升降椅,在10分钟车程帮我送上最高点。脚下的风景越来越细,看到满山漂亮小屋,在一望无际地中海享受灿烂阳光,舒服得无话可说。到了山顶凉风习习,岛的全景就在眼底。我张开双臂,仰起头来给风吹着,保持着这个姿势不动,幻想着自己是一只无拘无束的海鸟,自由自在飞翔在地中海上。当我再张开眼睛那一幕,那不变的蓝天碧海配悬崖峭壁,再一度我不想说话了。对于那梦一样的景致,地中海的壮丽海景,天空是澄清得不容一丝杂质的蓝,蔚蓝海面上散落着点点的游艇白帆,犹如一串断了线的珍珠,所以保持沉默是给予美景至高无上的礼仪。

散发英式情调的城市




在宗教方面,印度教当然是一枝独秀,计程车上摆着的和路边墙上彩绘的卡利女神像(Kali Mather)可以证明这一点;回教徒活跃的存在着,每到固定时间就会听见叫拜塔楼广播出祈祷文;天主教也还活着,因为德瑞莎修女仍活在这儿的人心中;至于佛教,则只留在亚洲最大的印度博物馆内,巴呼特佛塔、阿育王柱头、犍陀罗佛像和佛陀舍利子,默默无言地见证着佛教曾有的辉煌与现世的脆弱。

同时,加尔各答是个电车城,在这里是印度有电车交通网络的城市。大街上跑着英殖民时代的电车,其叮当的音韵构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都市乐章。看着当地人乘搭电车,共挤在同一个空间,形成一幅有趣的混乱画面。听着“叮当……叮当”的声音,伴着“吱吱”作响的车轨声,让人感受到它的古老和久远的历史。虽然电车已不再是加尔各答 主要的交通工具,但至今保留的原因使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,据说是为了和城市有所区别才保留下来的。如今,有轨电车成了加尔各答的标志之一。

走在加尔各答的内环路还会发现中国传入的交通工具——人力车的存在,显示了当地移民坚韧不拔的精神。这类交通工具基本上已被计程车以及脚踏和机动三轮车所取代。尽管鲜明的对比随处可见,而且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但这个大都会不得不接受时代的变迁。

经过岁月的洗礼,加尔各答市容的轮廓已有所转变。昔日的平房和市集已有所转变。昔日的平方和市集已被高楼大厦和购物商场所取代,单屏幕电影院被拆建成为豪华的多屏幕电影院。不过,加尔各答的一些地方仍保有传统魅力。

走在康城红地毯



在阿维农时,遇到一名中国游客,他告诉我们南部有个地方叫嘎纳,想了半天,搞不懂究竟是哪里?后来才发现是香港人说的康城。也有人称之为坎城的。嘎纳是中国人的叫法。嘎纳也吧,康城也好,坎城也行,反正都是Cannes的译名。而Cannes就在法国东南部,面临地中海。也不知道究竟是这里的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吸引了电影人,还是电影人造就了这个地方?反正每年5月,总有两个星期左右,全世界的电影人都荟萃于此,而他们(尤其是女明星们)的一举一动,也会通过她们的刻意遥传世界各角落。这个地方之所以能享有当当大名,这些电影人功不可没。

 康城,这个让电影人肯定自己的地方,让女“明星”们把全世界传媒焦点紧放在自己前身后背上,让自己成为更明更亮的星星的地方,金棕榈奖是至高荣誉,每年的5月,春暖花开,海风送爽,这里就会迎来世界各地的电影人,而大家也都不会辜负大会美意,总竭尽所能,为这一年一度的红地毯盛会铺上更为多姿的色彩。

这个让每年的盛会展现缤纷异彩的建筑,只是平平凡凡的一座钢骨水泥,一点也不堂皇,更称不上宏伟壮观!吸引人的反而是它身上披着的来自各国的海报。但是这样的一个建筑,不光在每年5月才热闹引人注目,也许就因为它的盛名,所以虽然这天的大会不能相比于5月,但会场外人来人往的依然十分忙碌,工作人员及与会嘉宾是少不了的,但是更多的是像我们这等抱着好奇探秘之心的旅客,大家的眼睛似乎想把会场内的神秘看透似的,总是自然而然地拉长颈项往内瞧瞧瞧!然后在建筑外边的地上寻找心仪明星的手印,却感觉不到在美国洛杉矶那儿的地上寻找明星手印的惊喜;也许,更想更觉好玩的是走上红地毯的滋味!

 然而,我们走上的红地毯应该不会是影展时明星们移步上头的那一卷吧?因为一步一看,直觉脚下的那片红色已是饱经风霜。斑驳灰落起皱,那能是迎接国际巨星的行头?或许,这里就常年把红地毯如此摆放?或是,为了在建筑内举行的会议?

  之所以能把全世界的电影人召集来此,除了有心人的安排外,相信康城独特迷人的海岸风光也是很大的原因。它那漂亮的沙滩据称有5千米长,我们到访的时侯,经过一个冬季的“闭关”,沙滩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,经营生意的人忙忙地在沙滩上架起巨伞,排上整齐的椅桌并铺上美丽的桌布;艺术家也赶着在沙滩上雕筑起沙堡来,而老人们,就闲闲地坐在海滨大道的长椅上享受久违了的阳光。跑步的、遛狗的,带着小baby出来晒太阳的男男女女,把长长的美丽的海滨大道妆点得魅力无限!而海岸对面,是一栋又一栋高贵华美的酒店,当中有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,也有现代新颖的楼房。一条整齐通畅的马路把沙滩海岸与酒店群隔开,海滨大道旁设有许多供人歇息的靠背长椅,伟岸的棕榈树坚挺着理所当然的骨干,庇护着树下柔弱缤纷却满脸喜色怒放着的繁花。除了红地毯,还有很多咖啡座,还有供小孩玩乐的merry go round 颜色美丽得让人不忍拒绝对它的爱,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入时光隧道返老还童一般!

我与ROSE逛到坎城港(Port de Canne), 一一研究游艇码头里的高级游艇,真的一艘比一艘豪华, 看来这里是欧洲的豪华度假中心之一. 几天看着不同的城市里, 许许多多的游艇, 原本新奇的感受已经都有点麻痹, 只觉得: 养一艘船应该花费很高吧!







因此,康城所代表的,除了电影以外,还有美丽的建筑与沙滩、海滨大道;因此,康城所欢迎的,也不仅仅是电影人。康城之美,是因为这片沙滩这片海滨大道这片建筑群吗?还是正好怡人的气候风景,或是,很简单的只因为,我们正巧碰到了代表自己国家的有关种种?所以才把那地方突显得特别有感觉?